作者:金蘋蘋 時間:2013-10-23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中樞出現下移的2013年,為了贏取投資者的“芳心”,此前一直不為銀行青睞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似有重新“受寵”的跡象。普益財富的最新統計顯示,除了傳統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發(fā)行大戶外資銀行外,中資銀行正逐漸開始加大結構性產品的發(fā)行力度,其結構性產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為今年以來的44.81%。
作為一種以在產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來博取更高的潛在投資回報率的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因其高風險的特征,在我國銀行理財市場上出現以來,一直毀譽參半。雖然其產品說明書上的預期收益率頗為誘人,但在當前市場,如何挑選安全性與收益都較有保障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依然有不少學問。
結構性產品的“前世今生”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一類結合了固定收益證券與金融衍生產品的創(chuàng)新型理財產品。具體而言,結構性理財產品就是在其交易結構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類產品品種。普益財富研究員魏可介紹,結構性理財產品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歐美市場興起,以其靈活的產品設計、豐富的掛鉤標的、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杠桿獲得高收益等特點,迅速獲得市場青睞,成為近20年來最具創(chuàng)新性質的一類金融理財產品。
我國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最初出現在2002年,且最初以結構性存款的形式開始出現。此前的市場上,外資銀行一直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fā)行“大戶”——普益財富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8月,我國境內共有39家銀行發(fā)行過結構性產品,發(fā)行數量總計7735款。其中13家外資銀行共發(fā)行結構性產品5357款,占市場總體份額的69.26%。
在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市場上曾經爆發(fā)過一次結構性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的風潮。由于投資者對這類產品不甚熟悉,一時間市場談“結構性產品”而色變,導致了結構性理財產品一度發(fā)行慘淡,無人問津。近兩年來結構性理財產品在設計層面更注重風險控制,保本機制明顯增加,尤其是外資銀行,近兩年來發(fā)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出現了“保本化”趨勢;在期限設計方面,產品期限有所縮短?!翱傮w來看,這種設計能有效降低投資風險,結構性產品在掛鉤標的選擇、結構設計等方面也更貼近國內市場,整體風險有所降低?!蔽嚎杀硎尽?
優(yōu)劣面面觀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結構”——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及的產品中嵌入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目前比較流行的“保本”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其設計機制其實是銀行通過將大部分理財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產品,小部分資金進行衍生品投資,實現在保本的基礎上再博取高收益。也就是說,這種機制對應的往往是內嵌式的買入期權,即便掛鉤標的的走勢大幅度偏離預期,投資人的本金仍可獲得保證,損失的僅僅是收益。也就是說,結構性產品往往是“固定保本收益+衍生品”的結構。
掛鉤標的豐富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一大優(yōu)勢,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債券價格、商品價格(如原油(97.81, -0.49, -0.50%)和黃金(1333.80, -8.80, -0.66%))、基金,以及各類指數、費率、信用,甚至衍生品自身(如期貨、期權),以及這些標的組合都能成為結構性產品的掛鉤標的。普益財富統計發(fā)現,從我國境內發(fā)行的結構性產品掛鉤標的類型來看,截至2013年8月,掛鉤于匯率的產品市場占比達到30.82%,其次是利率掛鉤標的,市場占比為21.28%,掛鉤匯率、利率這兩類低風險結構性理財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
從某種程度上說,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優(yōu)勢,也是其劣勢的源起。雖然其多元化的標的讓投資人有機會參與原先無法涉及的市場進行投資,但同時也累積了投資風險。一般來說,此類產品在設計時都隱含了市場趨勢觀點,即對掛鉤資產標的看漲、看跌或看平。這是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其風險所在。一旦投資者在購買時沒有判斷正確投資標的未來的走勢,則很可能在期末收獲“零收益”或者“負收益”。
選取結構性產品需緊跟市場趨勢
據魏可介紹,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由掛鉤標的在投資期中的表現決定,同時也取決于產品的收益設計方式。根據掛鉤標的的表現,常見的產品結構有三種:一是看漲看跌型,即產品掛鉤單一資產(或一籃子資產)價格,產品最終收益與掛鉤標的的表現正向(或負向)相關,這是結構性產品最簡單的設計方式。這類產品需要投資者判斷標的資產走勢的方向,一旦方向判斷失誤,最終可能僅獲得零收益或者負收益。二是波動型,即掛鉤標的資產漲(跌)幅的絕對值,它很好地規(guī)避了方向選擇的問題,產品最終收益只與波幅絕對值的大小相關,而不論標的資產是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都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三是設定區(qū)間型,即在投資過程中,對標的資產的價格表現即不單純看漲,也不單純看跌,而是設置一個價格運行區(qū)間:在掛鉤標的價格觀察期內,若價格落入此區(qū)間,則投資者獲得高收益;若價格運行在區(qū)間之外,則獲得較低收益或零收益,這類產品適合在標的資產價格的盤整期間發(fā)售。除了設置單一區(qū)間,設置多區(qū)間的結構性產品發(fā)行數量也較多,設置多個區(qū)間能增加投資者獲得收益的可能性。而常見的收益設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收益單一由標的資產在投資期末的最終表現決定,另一種是收益由標的資產在投資期內的表現累計決定。
根據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這些結構設計,投資者選取這類產品時最重要的技巧其實是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只有對市場的趨勢持有較為正確判斷的投資者,才可能真正獲得較高收益。從目前的市場來看,掛鉤匯率、利率以及黃金等貴金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數量較多,幣種又以美元、澳元等為主。
業(yè)內人士的建議是,眼下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不論投資標的,僅從幣種來看,最好是選擇澳元品種。作為一種高息貨幣,澳元結構性理財產品天生比美元結構性理財產品具有利差優(yōu)勢,其保本收益的空間也因此更大。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則提示,由于美國債務上限問題致使美元疲軟,未來投資者也可關注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看漲型產品,例如歐元、英鎊。
此外,若結合投資標的來選取,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最好還要結合三大要素評估其獲得收益的概率。
首先是該產品的說明書中所顯示的收益區(qū)間的測算。很多銀行的產品看似冗長的說明書中,都有一部分是對該產品收益區(qū)間的測算。投資者一般可以參考該收益區(qū)間,評估一下自己獲取高收益的可能性。
此外,產品觀察期的多少與否,也與獲得高收益相關。一般而言,觀察期越多,獲得高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結構性產品大多通過觀察期是否突破來決定收益水平,觀察期越多,預期收益的分段越多越細,那么獲得收益的可能性就越高。
當然,還有一個指標是產品的掛鉤對象的集中性。業(yè)內人士指出,如果投資者利用自己特別看好的標的進行投資,那么掛鉤對象越集中越好,相關性高,獲得高收益的機會也多。